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环保局(US EPA)、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均建立饮用水相关标准,分别涉及221、88、56、241、259项水质指标[11, 20],其中化学类相关指标均为数量最多的水质指标,大约占总指标的60%~80%。我国饮用水标准为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经2次修订,我国饮用水标准中水质指标总数(包含参考指标)依次从35、134项增加至2022修订版的152项,其中有机指标占60%,具体指标信息见图1。图1我国饮用水标准GB 5749水质指标信息Fig. 1Information of Water Quality Indices in Drinking Water Standard GB 5749GB 5749—2022水质指标由106项调整为97项(常规指标43项、扩展指标54项),增加了4项,删除了13项,并对8项指标限量进行了更改,其中硼的限值从0.5 mg/L调整为1.0 mg/L,其余7项指标限值更改后对水质的要求更加严格。2006版开始增设水质参考指标,2022版参考指标数量增加近1倍。现有参考指标共55项,其中包括2项微生物指标、2项放射性指标、7项无机毒理指标以及44项有机毒理指标。GB 5749—2022水质指标增加项共33项,新增指标信息见表1。
表1GB 5749—2022新增指标Tab. 1New indices in GB 5749—2022
表2GB 5749—2022新增指标相关文献发表情况Tab. 2Number of publications related to new indices in GB 5749—2022
由表2可知,新增指标中高氯酸盐、乙草胺、土臭素及2-甲基异莰醇在2013~2023年间研究量明显高于2003~2012年。高氯酸盐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其暴露于人体的途径主要通过饮用水及日常饮食[28]。由于我国水源地的高氯酸盐检出率高[29],对供水系统进行全链条监测有利于保障居民用水的水质安全。乙草胺是我国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且对人体以及环境有很大危害[30‒32]。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是放线菌、真菌和蓝绿藻的代谢产物,可以引起饮用水的霉味和土味,严重影响饮用水的质量[10, 33],其余29项参考指标相关文献发表情况见图2。图2中所有新增的参考指标发表文献数量均在2013年之后有大幅的增长。其中,以放射性指标“uranium”和“drinking water”为关键词的检索文献数量最多,2019~2023年间发表文献共计608篇。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在近五年内的文献发表数量增长迅速。全氟化合物是一种新兴有机污染物,近五年内在我国重点流域饮用水中检出率较高[34‒36]。虽然新增指标中农药类占比最多,但饮用水中相关农药指标文献数量相对较少。通过文献调研可以发现,检出率高、危害性大的化合物是目前饮用水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目标物检测方法的开发和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工作对保障饮用水质量和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图2GB 5749—2022新增参考指标相关文献发表数量Fig. 2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about new reference indices in GB 5749—2022